黃秋葵屬錦葵科(Malvaceae)秋葵屬,一年生草本植物,學名為Abelmoschus esculentus L.Moench。俗名羊角菜、羊角豆,它的果實長條形如羊角,莢內有許多小黑豆,故又叫角豆,原產於非洲阿比西尼、埃及及加勒比海一帶,十二世紀以後漸次在歐洲作蔬菜食用,十八世紀由歐洲傳入美國,成為歐洲、美洲人喜愛的果菜之一,我國早在明朝本草綱目中已有敘述(1551-1578),較大量栽培已有百年歷史,但黃秋葵至今仍為一不普遍的蔬菜,一般人尚不知如何之利用,主要為黃秋葵蒴果長得很快,在3-5天果實就長得太老且纖維化,品質不易控制,對種植的農民而言,黃秋葵角果上有剛毛、葉、莖上亦有茸毛刺刺的,引起農民的不快,採收後果實碰擦處表皮易褐化外觀不雅,故種植面積一直難以擴展。


  黃秋葵的嫩果,可用煮、炒、蒸、湯、炸、浸漬等方法食用,成熟之種子烤乾磨粉可替代咖啡飲用。另一種黃秋葵的近親叫洛神葵(Roselle)學名Abelmoschus sbdariffa其植株表皮可供織布纖維,在土耳其以其葉片製藥有消炎作用。其肉質肥大的花萼與外花萼,可製成顏色鮮紅的果凍、果乾、果醬或飲料。



  1. 植株性狀及生長習性:
    黃秋葵莖直立革質,成株後莖基部成半木質化,葉片掌狀五裂,綠或紅綠色,嫩果長約9-15公分,寬約1.7-2.2公分,成熟果莢,長約23-25公分,寬2.5-3.5公分,葉緣有鋸齒,葉柄長,綠或深紅色,花瓣5黃色,花徑5-8公分,雌雄同花,柱頭深紫紅色,花柱長,花開時己自然授粉,花萼多為五角佛焰苞狀,花朵約在8時左右開放,10時盛開,午後自然凋謝,隔天凋落,蒴果小時呈圓錐形,成熟期如羊角,圓形至5-8條棱,果皮色有淡綠、綠、紅色,依品系而不同。單莢種子數70-90粒,圓形光滑,綠褐色,種臍頗大橢圓形,千粒重約58-67公克。株高120-180公分左右。
    黃秋葵性喜溫暖、耐水、耐風、耐熱性強,但不耐寒之作物。種子發芽適溫為30 oC,15 oC以下發芽緩慢,生長期適溫以25-30 oC最佳。對生長環境,適應性強,以排水良好微酸性土質,陽光充足,通氣良好條件下生長最佳,其栽培模式如圖一。
  2. 主要栽培品種:
    農試所將目前收集之黃秋葵主要種原特性調查如表一,提供參考;黃秋葵依植株高低、稜角數、莢果顏色及剛毛之有無分類如下:

    1. 依植株高低區分:

      1. 矮生品種:株高約80-120公分左右,節間短,莖粗,果莢較粗短,分枝較少如:清福、永福、南洋種、東京五角、馬來西亞種等。
      2. 高生品種:株高約150-180公分,莖節間較細長,果莢較長,分枝多,初期產量頗高如:明豐種、東方七星、中東種、沙勞越種、IDA-198、印度種等,高度過高需立枝柱避免倒伏。

    2. 依果實棱角數分:

      1. 五角種:大部份莢果為五角形,如南洋、五福、清福、萬春、中東種等。
      2. 六~八角種:具6-8角之黃秋葵,可能係五角種與圓果種之雜交後代,形成6-8角形,如:新東京黃秋葵、SLA-V-009、美Clemson spinless southen favorite等。
      3. 圓果種:果莢圓形,稍細長,果皮色又有淡綠和綠色二種,吃起來有硬實之感覺,目前市面頗受歡迎,如:菲Smooth Green等

    3. 依果莢顏色區分:

      1. 淡綠果種:莢果皮呈淡綠色,如:明豐種、南洋種、SLK-V-032、KDA-V-149、印度黃秋葵等。
      2. 綠果種:莢果皮色呈綠或深綠色如:五福、清福、碧春、新東京、東京、馬來西亞、IDA-V-076、菲Smooth Green等。
      3. 紅果種:果莢皮色呈紫紅色,如:IDA-V-226等

    4. 依莢果剛毛有無區分:

      1. 無剛毛種:莢果稜線上,不具剛毛,如南洋種、明豐種等黃秋葵,此類無剛毛品系,因稜角平滑無剛毛,不會被刺,較受市場上所歡迎。
      2. 有剛毛種:大部份之莢果,均有為數不同之剛毛。

  3. 栽培方法:黃秋葵栽培模式如圖九


    1. 育苗

      1. 催芽:春作以3-4月間播種,秋作於8-9月間,播種不可太遲,遇寒流,影響產量極大;取新鮮種子,浸種24小時後放入30oC催芽箱中催芽36小時,待長出細根時就可取出播種。
      2. 穴盤育苗:準備72孔穴盤,裝妥泥炭土介質後,將種子挖1小洞深約1公分,太淺根會浮出,生長不良,太深延遲發芽且不整齊,播種後用介質覆蓋,再用水充分澆濕。
      3. 苗期管理:播後5-7天,子葉展開,10-14天本葉長出,未發芽者應另行補植,較為整齊,並酌施液肥,取出室外健化一週,健化期間減少供水,使植株硬化。

    2. 田間管理:

      1. 整地作畦:畦寬以90公分,畦溝以30公分株距50公分,視品種而定,高生品種稍寬,矮生品種稍密植。應注意通風良好,可減少白粉病等之為害,並每分地施入20包有機肥及1包粒肥,整地時以曳引機打入田間充分混合。
      2. 定植:定植前先以銀黑色塑膠布覆蓋,以防止雜草叢生,定植後灌水並注意夜盜蟲可能之危害。
      3. 病蟲害:主要病害:

        1. 疫病:夏季高溫多濕有疫病發生,在植株莖、葉、莢果等各部易著生白色綿狀菌絲造成腐爛,可用滅達樂、鋅錳乃浦等防治。
        2. 白粉病:成株不通風又經常下雨時,葉片有一層白白的粉長出即為白粉病,可用白粉松…等藥劑施布。
        3. 黃葉病毒病:由蚜蟲傳播而來,秋冬時發生嚴重,蚜蟲應注意防治,最好採用抗病品種,罹病株葉片縮小、黃化、生長停止。平常應注意通風及排水等田間衛生工作,可減少病蟲害發生,以壓抑其繁延;蟲害方面:主要有蚜蟲、紅蜘蛛、浮塵子、螟蟲、夜盜蟲、飛蝨、青虫等為害,可用馬拉松、加保利等化學藥劑防除。用藥方面,請參閱農林廳植物保護手冊內容防治。

    3. 採收:早熟品種黃秋葵,約5-7節始花,開花後如氣溫高,植株生育良好3-5天,莢果即可長成至10-12公分,應每天或隔一天採收一次,可連續採收50天左右。採收時儘量不要將莢果摩擦,表皮碰傷會有變褐之現象,減少商品價值,如包裝妥當,及使用冷藏設備,販售時間可達一週。

  4. 烹調法:黃秋葵烹調法頗多,簡介如下:


    1. 煮食:最常用又簡單的川燙冷卻後切塊,佐以蒜、醬油等調味料,吃起來黏黏滑溜溜的感覺,非常爽口,黃秋葵的黏性大多為多醣體,有固胃保健之功效。
    2. 炒食:先以切片的黃秋葵下鍋,快炒,熟後乘在盤中,再以肉絲或碎肉並勾粉煮稠,調味後起鍋,倒在黃秋葵片上,以黃秋葵作綠底,青翠美觀。
    3. 蒸食:黃秋葵切半,挖出豆仁,將調味碎肉放入其中,放在盤中排放整齊,再置入蒸鍋中,蒸少許時間,待黃秋葵軟化,肉熟就可上桌。
    4. 湯食:以排骨熬煮高湯,再將整條黃秋葵放入鍋中煮湯,黃秋葵軟化,用筷子試,可穿刺過,熟了就可上桌。
    5. 烤食:黃秋葵以鋁鉑包妥,用烤箱烤,再取出沾配料食用。
    6. 炸食:黃秋葵切片混合麵粉下鍋油炸。
    7. 浸漬法:配合各類豆醬、醋、糖漬之濃度,將整條黃秋葵放入淹漬,味道滲進後,便可食用。


    偶然間發現ㄚ公菜園間的 " 巨無霸黃秋葵 ",這並不是特殊品種...應該是沒有人去摘...所以越長越大......到底有多大...這樣好像看不出來...



    打火約8cm...那這秋葵應該最少有16cm左右吧..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thur_Lu 的頭像
    Arthur_Lu

    亞瑟 的圓形格子

    Arthur_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