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7-01-053

鹿港龍山寺

鹿港龍山寺始建於明末清初,原寺創建於鹿港暗街仔(今大有街)。於清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)遷建現址,歷二百餘年;目前鹿港龍山寺的建築大體保留自清道光、咸豐年間重修時的舊貌。 鹿港龍山寺不惟歷史悠久,其寺廟建築規模宏大,格局完整,工藝精細,別具匠心,是台灣傳統建築中最具有藝術、建築與工藝等完整歷史價值的作品之一。鹿港龍山寺現獲頒定為台灣之「國定古蹟」。

相傳鹿港龍山寺創建年代為明永曆年間,鹿港龍山寺之肇始,應係泉州先民移民來台時,自安海龍山寺迎請觀音菩薩佛像,於鹿仔港舊河道邊結廬為寺。

今大有街,目前巷內存有一塊「唵嘛呢叭彌吽」碑。遷建前之舊寺文史止於耆老口傳,今已不存,相關史料記載付之闕如,尚待進一步考古發掘。
乾隆四十九年(一七八四)鹿港開為「正口」(清朝官方正式設立的港口),與泉州蚶江對渡,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,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。由於鹿港日漸繁榮,商賈雲集,吸引更多移民前來,龍山寺信士也日益增多,原本位於暗街仔的龍山寺,便顯得狹小。
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)由都閫府(武官名、正名為「都司」)陳邦光倡議遷建,泉州七郡縣(晉江、南安、惠安、安溪、同安、德化、永春)人士紛紛響應,遂將龍山寺遷建至現址。彰化縣志卷之五祀典志:「龍山寺前大殿祀觀音佛祖,後祀北極上帝,在鹿港,乾隆五十一年泉州七邑士民公建」,縣志即以此年為龍山寺創寺的年代。

2017-07-01-051

山門

龍山寺的山門,採「重簷歇山式」,以十二根木柱撐起前後簷,搭以磚牆,古樸典雅。

2017-07-01-054 2017-07-01-055

入山門兩旁欄杆上的人物分別為十八羅漢及手持「旗、球、戟、磬」(代表「祈求吉慶」)的人物石雕。

2017-07-01-072

惜字亭

龍山寺五門殿虎邊八字牆前有一座磚亭,即是「惜字亭」, 惜字亭又稱「聖蹟亭」或「敬字亭」。由於古人對於文字的尊崇,不論鴻儒白丁,都不敢將寫過字的紙張亂丟,而是把字紙集中,送到惜字亭焚燒,字紙灰燼再由地方人士,擇吉時拋灑至大海或河中,還諸天地,以示對文昌帝君及造字先師倉頡的尊敬,惜字亭的設立,彰顯了古人敬惜字紙的風氣。
惜字亭的設置地點為古代衙門、書院、廟宇、街庄的入口處等,龍山寺為鹿港的閤港廟宇,因而設有惜字亭。這座惜字亭造型非常精巧,民國七十五年曾修護,但仍保有古樸的風貌。

2017-07-01-056

五門殿

佛寺建築由前而後依序為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及大士殿,故龍山寺的前殿實為佛寺建築的天王殿。前殿因為開有五扇門,故稱為「五門殿」。五門殿的建築格局為五開間,再加上兩側龍虎翼廊,實為七開間的立面,屋頂形式為三個獨立的燕尾屋脊。

五門殿前有一座「御路」,御路為寺廟神聖空間的象徵,在民間信仰中,一般認為寺廟中的御路,為神明(轎)進出的通道,禁止民眾由此處進入寺廟,而需從兩旁的台階拾級而上。

2017-07-01-058 2017-07-01-059

戲台

寺廟的戲台多設於廟前廣場,為酬神時演戲的舞台。在台灣,僅淡水福佑宮、鹿港龍山寺的戲台設於廟內,其中又以鹿港龍山寺的戲台最為獨特,且最具有傳統建築藝術價值。
進入龍山寺的五門殿,即是戲台的空間,龍山寺的戲台突出於中埕,並與五門殿相連接。戲台的屋簷採「斷簷升箭口」的作法,其屋頂下層屋簷未相連接,使明間處形成一個挑高的空間。如此設計在視覺上可讓觀眾得到更大的視野,觀賞戲台表演,也讓戲台的空間呈現出層次的美感。

2017-07-01-060

藻井

戲台上方的藻井,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,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重修時所興建,16紅斗拱搭疊5層,形如結網, 以木榫接合,未用任何一根鐵釘,為全台首屈一指的藻井作品,也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藻井作品。
藻井的跨距約為五.五公尺,至頂心的高度約為六.五公尺,以十六組斗拱層層出挑,齊集「頂心明鏡」。下方原本以四點金柱所支撐,由於建築物的跨距過大及屋頂之重量負荷下,匠師於通樑三分之一處再加上一根木柱,以支撐樑架。藻井的斗栱為「偷心造」斗栱,栱身向後延伸至後方樑枋,形成槓杆原理,使藻井的結構更為契合。
龍山寺的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台,除了有上述功能之外,並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,「八卦」亦有鎮邪、平安之意。

2017-07-01-063 2017-07-01-062

兩百多歲的榕樹

2017-07-01-064

拜殿

拜殿的建築是正殿祭祀空間的延伸,是信徒準備禮佛的場所。龍山寺拜殿的前簷柱有咸豐二年(一八五二)的楹聯落款,木雕上方有「咸豐通寶」的落款,由此可明確研判拜殿的建築為咸豐年間所興建。拜殿的台基離地面約三尺高,由於台基幾與正殿同高,且拜殿的屋頂與正殿相連,遮蓋了正殿重簷歇山式的屋頂,此設計雖然減損了正殿規模宏偉的氣勢,卻也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。

2017-07-01-065 2017-07-01-066

殿前的一對龍柱,建造於咸豐3年(1853),為龍柱石雕的代表之作。

2017-07-01-067

正殿

正殿面寬五開間,兩旁再以八卦門連接兩廂廊,形成正殿與廂廊之過水廊道,正殿的屋頂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,殿宇非常的高聳,高度近十二公尺,總計使用五十二根柱子(含拜殿),為台灣傳統建築中使用最多柱子的建築之一。

2017-07-01-068 2017-07-01-069

2017-07-01-070 2017-07-01-071

龍泉井

正殿與後殿之間的後埕有三口井,中間為方井,兩旁則是圓井,此三口井象徵龍喉與龍眼。早年,這三口井是龍山寺日常用水來源,目前井裡雖然還有水,但已不再供取用。方井的邊長一三八公分,井深三六十公分,井內以石板砌成,原來的井邊刻有「古蹟」的字樣,民國六十七年重修兩廊時,後埕改舖置紅磚,「古蹟」兩字也被磨平。

 

上一篇  鹿仔港二日遊 ~ 鹿港民俗文物館
下一篇  鹿仔港二日遊 ~ 摸乳巷、石敢當、鶴棲別墅

arrow
arrow

    Arthur_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