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分車站
建於日治時期,西元1922年10月11日,距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,比集集車站還要早八年興建。而較特別的是「追分」的日式名稱,意思是路的分歧處;追分車站正是海線鐵路的最末站,當海線的南下列車行駛至此,表示已抵達海線鐵路的終點,接著將進入彰化站與山線鐵路相會。而追分站的站房也很有自己的特色,木材結構全以檜木搭建而成,建構相當紮實,許多地方更留有原木的色澤;加上又是海線鐵路中少數未經改建的車站之一,因此特別受到鐵路局的青睞而得到完善的保護。
嘉義舊監獄
嘉義舊監獄創建於1919年,1922年竣工啟用,當時稱為臺南監獄嘉義支監,1924年改稱為臺南刑務所嘉義支所,1945年臺灣光復,稱為第三監獄第一分監,1947年改稱為臺灣嘉義監獄,1994年三月嘉義監獄搬遷至鹿草鄉新設建築,原地之舊監改設為嘉義監獄嘉義分監,此後逐漸減少收容受刑人的數量,直至目前為止完全沒有受刑人收容於此。
嘉義舊監之營建,主要人力來自於受刑人,是日治時期監獄營建之特色,也是其它公共建設所沒有的。據昭和十三年《台灣刑務月報-嘉義支所特輯號》,說明受刑人參與營建工作的項目及其工作的辛勞。營建初期約有三年寒暑不分晴雨,是由(使役)受刑人施工建造,燒磚瓦、墳墓的挖掘、敷地整理、外牆構築、舍房、廳舍、倉庫等的建築,舊監於大正十一年三月竣工。
所長室
上下開啟的木窗
穿過走廊來到中央台
中央台 為舊監獄的中控室
中央台後上方,供俸的是日本的 " 天照大神 "
會客室
一把青的監獄場景都是在這取景
獄警及受刑人的制服
舊式監獄都是獨居房
病舍(醫務所)
受刑人工作的工廠
受刑人作品
輪式滅火器、編麻繩機器
糞桶、茶桶
浴室
以前的教科書(國立編譯館)很多都是受刑人印的
婦育館(女監)
以前女受刑人可以帶3歲以下的幼童一起服刑,幼童3歲後,如家中無人可照料,幼童將會被送至孤兒院(育幼院)安置。